媒体矩阵

第一教育:为了“发射成功”4个字,他用23年圆梦“星辰”

2022-04-17210编辑:董真摄影: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近日航天领域最新成果捷报频传,展现出科技自强的实力,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而就在3月29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阵阵欢呼声,我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六改”首飞获得圆满成功,这枚应用了多项高新技术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谱写了中国航天新的篇章。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刚刚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载誉归来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师里,就有一位yl7703永利官网的毕业生——辛高波,从1999年入学至今的23年里,这位80后“理工男”一直在为实现航天梦而奋力奔跑着。


举世瞩目,“混动版”运载火箭配备“智能医生”

我国首型“混动版”长征运载火箭,加之新工位、新设备、新流程、新状态,其成功首飞见证了数个瞩目的“新”成就。作为副总设计师,辛高波所负责的“智能诊断”系统,也是“史无前例”的创新尝试。全新的总体方案、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随长六改火箭进入太空。

那么,为何要“智能诊断”以及如何实现“诊断”呢? 

原来,“长六改”火箭以液体芯级为主动力发动机,以固体捆绑为助推动力发动机,实现了航天领域“固液混合”的最燃跨界。其中,固体发动机具有推力大、工作可靠、维护简单的特性,但是它一旦点火就无法紧急关机;与之相反,液体发动机则可以随时进行关机。因此,想要安全实现“一飞冲天”,就需要先“诊断”出液体发动机“健康”状况之后,再执行固体发动机点火程序。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辛高波带领团队为火箭安装了一套智能健康诊断系统,类似于配备了一名具备“快、准、稳”特质的智能化体检医生。这个仅有一张B5纸大小的设备,可以在短短的0.3秒内判断芯级液体发动机工作状况,若监测到故障,则立即完成故障发动机关机程序,固体发动机不再执行点火,确保了火箭点火起飞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辛高波(左三)和同事们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辛高波在“长六改”发射现场



面对质疑,80后“理工男”敢啃“硬骨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长六改”成功首飞后,辛高波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他深知,科技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在最初研制健康诊断系统的时候,计划笔墨未干,质疑声就已经纷至沓来:“如果数据采集有误是否会影响诊断结果?”“如果影响诊断是否会误关发动机?”对此,这位80后设计师拿出了“理工男”的执著:“阻力不小,但新一代就得有新突破,咱们啃‘硬骨头’须下‘硬功夫’。”

从几万秒的试车数据中寻找参数的规律,确定健康诊断系统的诊断算法;在两年的时间里仿真验证了上千次;先后多次参与真实发动机试车……“没日没夜”成了辛高波团队的常态,他表示:“做我们这一行,随时面临着推翻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的抉择,而且每项决策也都可能带来未可知的技术风险,在这里没有所谓的‘项目总管’,只有敢于讨论、敢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这是行业特色又是吸引我的行业魅力。” 

最终历经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推翻与重建、一次次的研究和优化,辛高波团队证明了系统稳定可靠、零失误。值得一提的是,辛高波团队还专门配置了三套相同的诊断系统,相当于三个“医生”同时为火箭问诊,如果其中至少两个判断发动机存在故障,才会最终“确诊”故障,为系统可靠运行提供了多重保障。


工作中的辛高波


辛高波指导团队工作



圆梦星辰,“学霸”另类选择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辛高波的书房里有一个区域,被他命名为“基础知识库”,专门摆放着大学时代的专业书籍,以便时不时翻阅一下“温故而知新”,他坦言:“专业课中的基础知识不容小觑,本科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也为我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辛高波对自己的“高要求”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上理学子创新与务实的优秀品质,毕业多年,很多老师都还记得他。”辛高波读书时期的老师、现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汪维表示。王楠老师则对辛高波的动手能力印象深刻:“每次做实验,他都是小组里的核心,从实验前期准备到数据收集再到最后结果的产生,他的小组都做得又快又好。” 

就是这样一位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却在毕业时做了令同窗费解的选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原来,2003年毕业时,辛高波所学的“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就业市场十分“吃香”,高薪资的行业领军企业纷纷投来“橄榄枝”,而我国航天事业还处于发展期。“长六改”发射成功的消息,引发了同学群的热议,辛高波同窗好友郑义不禁感慨,当年的不理解如今已经化为崇拜,当我们还在努力做到平凡或者是平庸时,辛高波的目标早已是星辰大海。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正读高三的我就暗下决心,要献身于祖国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事业中,可以说,这是我一生的情怀吧。”辛高波回忆道。在他看来,航天八院和上理工都有他喜爱的“理工”气质:“在学校,老师们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各类实验注重培养我们突破难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后来去了航天八院,师傅告诉我,一个人工作不能只向‘钱’看,你们这些青年在做的事情是直接为国家贡献力量。”


大学时期的辛高波


辛高波仍坚持翻阅大学时期的书本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全程经历了长征六号、长六改两枚新一代火箭的研发工作,40岁的辛高波已经由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如今,他心里又有了新的方向——回母校读博。“必须抓紧学习新知识,不学不行啊!一次任务的终点又是新任务的起点,为了这无上荣耀的使命,我们永不止步。”辛高波感言道。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 | 臧莺 通讯员 | 董真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8868661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