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上海科技报:葛均波:要最大限度发挥临床医生的创新潜能

2022-10-0973编辑:董真摄影:

9月28日,在yl7703永利官网举行的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葛均波院士呼吁,要发挥临床一线医生的创新潜能,“所有的医疗器械发明都是临床医生提出,由工程师去转化完成的,没有临床医生的参与,医疗器械的创新无法推进,临床医生一定是医疗器械创新的主角。”

葛均波介绍说,从创意到研发,再到临床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心血管治疗的创新设计来自一线的临床医生。1929年,25岁的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进行了世界首例心导管检查术,记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心导管影像,因此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医学奖。1958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放射科Mason Sones医生开展了世界首例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紧接着,Judkins和Amplantz等医师发明了专门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导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逐步开展起来,成为冠心病诊断史上的里程碑。而纵观医疗器械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划时代医疗器械的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科研与临床的相互印证,医学与工程交相融合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医疗器械的发展都经历了概念提出、技术突破、临床试用、产业跟进、高水平临床研究验证、指南推荐、产业爆发的历程,同时,医疗器械发展离不开材料学、机械、光电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系统集成。

“1883年,前美国第一届物理学会的会长,亨利· 罗兰在一场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讲座中曾经提到,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有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但他们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葛均波说,目前中国科创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原创的发明数量还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根据临床需求,能够快速打造自己的原创产品。临床医生在器械创新中有自己的优势:临床经验丰富,对临床需求有准确把握,对现有器械的优缺点都十分了解。当年葛均波回国时就有一个梦想,让中国能用上低价高质量的心脏支架。

为了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原创”的梦想,2015年9月11日,葛均波发起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俱乐部里三分之一的成员是临床医生,三分之二是工程师团队和投资人团队。从临床需求到快速突破,到市场推广,俱乐部还举办了首届创新论坛和创新大赛,形成了一个创新闭环。历经15年,葛均波团队自主研发的心脏支架也终于完成了产业化,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俱乐部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新型防雾护目镜创新项目,为抗疫做出了贡献。

葛均波介绍说,目前俱乐部已经编纂了首份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分析中国医疗器械的现状和未来。65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已经参与到报告撰写中,把握报告信息的精准度,来自医疗机构、高校、器械企业、投资机构等的四类机构53家单位的专家为报告提供多维视角,来自全国14个省及直辖市的专家共同参与,报告信息覆盖具有广泛性。俱乐部最近还将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专利)榜单”,榜单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PCT申请量、专利转化量等六个维度对全国1217家三甲医院在2021年专利情况做了具体分析。

2014年后,随着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中国三甲医院的专利转让量快速增长,2021年转让量达到了609件,比2020年翻一番,并且预计还会持续加速。

葛均波举例说,华西医院“超长效局麻药”转化金额高达2.5亿元。上海九院签署了1.2亿 “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皮肤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北医三院余家阔教授的“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的科研成果共21项专利举行了转让签约仪式,转让金额高达5000万元。

在葛均波眼中,创新发明就像是十月怀胎生孩子,初期有各种反应,熬过去特别困难,但是当孩子出生(科技成果转化)后,大家都是特别开心的。

葛均波最近还提出了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全新口号“From the doctors, By the engineers ,For the patients”,“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病人能够受益,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加更好。”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 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