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文汇报: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三分之二!专硕成考研主流,人才培养含金量如何提高?

2022-11-04151编辑:董真摄影:

近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结束,已进入考生上传材料、网上确认阶段。据教育部消息,预计到2025年,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规模将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当专硕日趋成为未来考研的报考主流,高校该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含金量?记者采访了沪上多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学术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硕士重视实践和应用,两者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目标则有明显差异。当前,随着专硕的招生规模全面超过学硕,高校纷纷发力“分类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市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专硕与学硕不存在高低之分

“考不上学硕,才上专硕”“专硕‘质量’不如学硕”等刻板印象,将彻底成为过去式。

“专硕与学硕不存在高低之分,只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加大专硕培养力度的导向,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从硕士毕业生的“出口”看,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比例并不高。同时,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断优化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适度扩大专硕招生比例。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类。日前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专业学位提至与学术学位并重的位置。14个门类下均设置了专业学位,其中,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6个。这一新版目录将从2023年起实施,这也意味着明年下半年启动的新一轮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将按新版目录进行。据统计,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的占比仅为15.9%,到2020年,专硕招生人数占比已超过60%。在教育部近期召开的发布会上,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我国还正在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已达到14.4%。

此外,专业硕士的学制此前大多是两年或两年半,但近年来已陆续有不少高校对专硕学制进行了调整,延长至3年。


推进分类培养,强化两类硕士培养的“区分度”

如今,高校正进一步推进“分类培养”,强化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分度”。具体做法包括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速”、导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导师配置加强、创新专硕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近年来,多所沪上高校屡屡“更新”专硕的人才培养标准。

“专硕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高水平产教融合。”汪小帆介绍,2019年开始,上海大学的通信学院、机自学院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开设“高端民机设计人才班”。从招生、授课、实习到就业,来自研究院的一线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专家等全程参与。

“让专硕学生走出实验室,通过一年以上的实践,直接到一线参与关键技术的突破。”yl7703永利官网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崔国民告诉记者,学校在医工交叉领域的优势助力各个专业的专硕培养,目前和上海几乎所有三甲医院广泛开展项目合作。

“每一个医工交叉项目都有2-4名在校研究生参与,他们和顶尖医生、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研发和转化工作。”崔国民说,已有近千名学生参与过300多个项目实践。随着每年超过80个项目立项,已覆盖目前全部专硕学生。

高校为专硕培养提供的“硬标准”,还包括更强大的师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崔立表示,全国劳模徐小平等“大国工匠”、来自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企业特级技师等受聘加入学校导师组,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专硕学生培养。同时,按改革后的“双师型”导师要求,校内导师必须要达到行业工程师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打破“唯论文”,纳入了解决企业实际应用问题的参与度、贡献度等新要求,培养“抓地力”趋势更强。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储舒婷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21103/493528.html?timestamp=166745929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