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三次重要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高度重视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没有机械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中城市包围农村的经验,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革命实践,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重要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战术战略体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中国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巨大成果。
计划经济曾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早期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显著。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既没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没有固守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的桎梏,而是大胆改革开放,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重要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在基本解决了13亿多人民“吃饱饭”的问题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物质发展、民生福祉、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生活富裕之后,在文化和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中华大地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一直深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之中,成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对塑造国民品德、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认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很多相关文件,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说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很多人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个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重塑中国人的道德和精神体系,这是在数千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上的一次升华,是一次文化的复兴和重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三次重要结合,这次结合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道德和精神体系,成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中国有望发展为一个经济发达、政治高效、科技领先、文化先进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发达国家。
回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的三次结合,我们注意到:第一次结合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成果,是一次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第二次结合解决的是人民的温饱和富裕问题,在人民与国家财富积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次物质的革命;第三次结合解决的是人民的道德和文化需求,是从精神层面对中华民族的一次复兴与重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革命。
其实,从本质上说,这三次结合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民通过格物致知,观察、研究天地万物,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并用来指导自身的品德塑造,从修身齐家走向治国平天下,形成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在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国家或社会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许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中华民族效仿天地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他们以人为本、民惟邦本;他们与人为善、协和万邦。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担当”“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等重要理念和思想无一不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与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古老的、智慧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土壤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浇灌下也迸发出勃勃生机,二者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来源:yl7703永利官网校报380期第三版,作者系yl7703永利官网材化学院副院长缪煜清 强国号发布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913134301924309976&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fd0701ab9c0a8223f000n&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491313430192430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