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过子怡:“秸”尽所能 以绿色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2023-06-16912编辑:摄影:李新宇

“秸秆燃烧发电后产生的废弃物底渣逐年增加,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将底渣‘变废为宝’,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也创造了产业链的末端价值……”提到自己的环保项目,环境与建筑学院研究生过子怡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长得有点像明星李一桐的漂亮女孩一直在和黑黢黢的泥土、秸秆废渣、污水打交道。从秸秆燃烧后底渣利用的“秸”尽所能,到盘活乡村农林废弃物等“沉睡”资源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她的求学路始终向着广阔田野、绿水蓝天。

环保先锋助力“变废为宝”

丰收时节,一辆辆满载秸秆的车辆驶入发电厂,一包包秸秆在厂区一侧堆成小山状。在大力推进“双碳”战略和发展生物经济的大背景下,秸秆发电作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在农村得到大力推广,随之而来的是秸秆燃烧发电后产生的废弃物底渣也逐年增加。

“如何将这些废弃物底渣‘变废为宝’?”这成为了过子怡开始研究生学习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底渣碱性过高,直接填埋的话污染大、处理成本高、资源化后的产品出路单一……为了解决底渣处理“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难题,过子怡以负责人的身份组建了“零碳环源”团队,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团队终于研发出“过程酸洗-弱酸改性-碳源负载”新工艺,成功将作为发电副产品的底渣转变为湿地填料,可应用于村镇污水处理、河道修复等领域。

底渣的“变废为宝”不仅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也创造了产业链的末端价值。如今,相关技术已经在浙江平湖、四川成都、江苏无锡和苏州等地的示范工程投用,湿地出水清澈、岸边芦苇依依。“我从小就有一个‘环保梦’,在读了环境专业后,终于可以用所学知识去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过子怡感言道。

过子怡在做实验

“完美主义者”的近百次打磨

认真、负责是“零碳环源”团队小伙伴给过子怡一致的评价。团队成员李佳欣解释说:“我们入围‘互联网+’国赛之后需要提交一个视频,子怡在逐字斟酌文案的基础上,还标注了每句话需要配什么样的画面,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位,确保视频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

项目准备的关键时期恰好碰上了上海疫情封控,“我们开了可能有上百次线上会议,一开就是两、三个小时”,提起那段时光,过子怡坦言:“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环境知识付诸实践、为美丽乡村建设做些贡献,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支撑着我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时光。”在项目筹备最紧张的时候,两个星期下来过子怡就瘦了10斤。小到PPT标题的字号、排版、颜色,大到数据是否前后对应等,她都力求在每次项目展示时拿出最完美的方案。


“零碳环源”团队研讨实验细节

作为团队负责人,过子怡会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合理“排兵布阵”,积极地对待每一次打磨。“至少要对得起自己。”她每次上场答辩前都这样鼓励大家。在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这支没有任何经验的“黑马”队伍最终过五关斩六将,斩获了全国银奖。项目还获得了第七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展示活动市一等奖、第二十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市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团队在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赛中与校领导合影

用创新和情怀深耕“三农”沃土

“我们不仅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在过子怡看来,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既需要“阳春白雪”的生态文化厚德载物,也要有“下里巴人”的绿色生活润物无声,从而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之路。

怀揣这样的理念,过子怡依托现有专业技术,带领近200名大学生深入皖北,开展“秸与环保,杆与创新”的宣传讲座,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当地生物质电厂,在淮北濉溪电厂试验的项目已于阜阳颍上、亳州蒙城及滁州天长3个生物质电厂进行了成功复制,避免了近20万吨发电底渣的资源浪费。“不仅是解决秸秆等农林固废出路、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发展受制等问题,更要让当地产生自我造血的能力,实现帮扶方与被帮扶方共同发展。”

根据乡村产业培育的需要,团队还提出了“基于底渣资源化利用的农村循环经济新模式”,即将底渣处理转化为人工湿地填料,通过提供农民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增收,让农民有机会全链参与底渣变废为宝的全过程。过子怡表示:“这个模式面向乡村产业,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我们希望继续用所学知识翻耕‘三农’沃土,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过子怡


供稿:新闻中心

文:李卉云、钱王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