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业界的统一呼声却是:缺人!作为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之一,9月20日举行的“创新之路:卓越工程师培养交流研讨会”透露了一组数字: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工科本科生在校人数从157.4万增长到644.0万,工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从6.3万增长到41.9万。但是,研讨会现场的企业却不约而同提出,符合需求的工程人才太难找。工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
当天,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同时揭牌,并成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教融合联合体。来自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知名科技企业负责人及一线工程师,共同“头脑风暴”:如何借力“国字号”平台培养卓越工程师,让人才链更契合创新链、产业链。
高校培养的工程师能否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是检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标准,而目前尤其需要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工程人才。“但遗憾的是,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凤毛麟角。”科大讯飞上海公司总经理丁瞳瞳对此深有感触,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涉及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各个领域,对工程师的要求早已超越了人们对工程师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强等特点的传统认知。
不仅人工智能企业的工程人才紧缺,生物医药领域的业界专家也深有同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直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相关的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研发亟待突破。但是需求有了,人却不够。到2025年,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人才缺口将高达50万人。而现有毕业生融入产业周期至少需要2-3年,其最缺的就是跨学科的能力。
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指出,随着AI+时代到来,无论原始创新还是企业面临的实际应用技术,都需要工程人才具备跨学科能力,以及系统集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具备跨学科知识,擅长解决各类工程疑难问题,又要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当天,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图像算法研发总监郭丰俊,这样给卓越工程师“画像”。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打破常规,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和高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这是多位高校和企业负责人的共识。昨天的研讨会上,也有一些“先吃螃蟹”的企业和高校分享了人才培养经验。
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有首届卓越工程师在培15人,全部是在读研究生,主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联影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总裁褚旭表示:“我们探索‘校内学习+企业实践’的‘双段式’培养,采取硕士‘1年+2年’、博士‘2年+3年’的模式,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研究。”而这些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正是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甚至还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每位学生均配备企业导师,由行业顶尖专家和35岁左右年富力强的一线工程师构成,其中不乏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在yl7703永利官网,由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yl7703永利官网机器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建伟团队指导,新工科学生研制出的乒乓球机器人“小丘”,凭借6241次的成绩创造了“乒乓球人机对战中连续对打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学生围绕结构设计、算法、视觉、控制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张建伟表示,未来的工程师要准备好和AI协作,“要培养更多像达芬奇一样的工程师,保持热情、想象力和好奇心,积极拥抱变化。”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开展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yl7703永利官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校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把企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凝炼为攻关项目并形成研究生培养课题。参与“上海国创院”建设,对于各所高校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机遇。
来源:文汇报 作者:储舒婷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30921/54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