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进口医疗设备占有率超过70%,国产设备在中高端市场中占有率低。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仍以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I类和II类医疗器械为主。”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呼吁要攻克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的瓶颈,走通最后一公里!
范先群在题为“临床需求推动医学转化”的主题报告中介绍说,我国现有约1.5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0%以上的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下,年产值过亿的企业仅为300-400家,规模最大的三家医疗器械公司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国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均在200亿(美元)以上,差距明显。
范先群认为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人员少,原始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整个医疗器械行业投入研发的总费用不及一家国际大型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投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的瓶颈有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不明确,专利体系不健全和中介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重研究、轻应用、重获奖、轻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重视;科技人才结构梯队的不合理;企业研发主体地位的不充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 在范先群看来,临床需求是原始创新的原动力,临床医生需高度参与产品设计,而走通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改进责权利平衡机制、改革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财政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临床新技术平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目前曙光已经开始显现,范先群介绍说,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医疗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将会加速涌现,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不断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医学影像领域的国产医疗器械就已开始异军突起,崭露头角。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0238